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正文

铝行业周报:美联储降息落地 沪铝突破20000元大关

  • 新闻
  • 2024-09-23 07:46:02
  • 68
摘要: 宏观:本周(9月16日-9月20日,下同)宏观面偏向利好,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,当地时间9月18日,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,将...
  宏观:本周(9月16日-9月20日,下同)宏观面偏向利好,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,当地时间9月18日,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,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.75%-5.00%,为2020年3月来首次降息,降息幅度超预期,市场重回宽松,利多大宗商品。国内方面,9月LPR维持不变;另外,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呼声再起,预期有所强化。 电解铝: 供应:本周国内电解铝运行产能小幅抬升,主因贵州安顺项目于周内通电投产,该企业复产总产能13万吨,预计年底全面达产,其他地区暂无较大产能变动。成本方面,周内国内氧化铝现货市场维持偏强震荡,国内电解铝成本端高位整理为主,截至9月19日,国内电解铝即时完全成本约17,664元/吨,较上周四增长68元/吨,周内国内铝现货价格偏强震荡,电解铝即时盈利表现良好,较上周四增长172元/吨至2,166元/吨。  进口方面,周内海外金属受宏观方面利好刺激涨幅较大,海内外铝价价差扩大,进口亏损明显,市场海外流通货源较少,预计9月份原铝进口或难超8月份。 需求:周内恰逢国内中秋假期,但铝加工环节龙头企业的生产基本未受假期影响,光伏、汽车等版块反馈订单排产较好,节内多以正常生产为主。传统领域消费版块受节假日及高位铝价的抑制出现些许下滑。节后巩义等地区到货增加,库存呈现累库状态,无锡地区暂无较大增量,但高价抑制下游接货,贴水也呈现走扩态势。 铝加工:国内铝棒库存本周有所反弹,截至9月18日,国内铝棒社会库存为12.13万吨。铝棒的出库量与上周持平为3.85万吨。本周国内铝型材龙头企业开工率持平为51.30%,近期铝价快速上涨又对下游客户下单积极性造成打击,抑制开工率抬升,周内铝加工环节开工率维持稳定。  分板块来看,建筑型材基本维持,光伏与汽车型材订单量持续上涨,但加工费偏低。铝线缆企业订单良好,开工率保持高位。铝板带箔需求受到旺季的支撑,电池箔、包装箔等产品表现良好,但铝价的上涨和海外加征关税的影响或对订单造成冲击。未来仍需继续关注终端需求情况及海外订单的变化。  铝土矿:据9月13日数据显示,国内港口铝土矿周度到港总量294.38万吨,较前一周增加5.76万吨;几内亚主要港口铝土矿周度出港总量176.97万吨,较前一周减少10.59万吨;澳大利亚主要港口铝土矿周度出港总量104.98万吨,较前一周减少15.09万吨。 氧化铝:海外方面,截至9月19日,西澳FOB氧化铝价格为545美元/吨,折合国内主流港口对外售价约4,643元/吨左右,高于国内氧化铝价格650元/吨,氧化铝进口窗口维持关闭。本周海外氧化铝现货成交相对清淡,共询得一笔现货成交,成交价格为553美元/吨。国内方面,截至9月19日,全国氧化铝周度开工率较前一周下降0.1个百分点,至83.41%。其中,山东地区氧化铝周度开工率较前一周下降3.37个百分点,至89.33%,主因某氧化铝厂焙烧炉内衬脱落进入检修,预计持续15-20天,涉及产能100万吨/年;广西地区氧化铝周度开工率较前一周上升3.24个百分点至95.15%;贵州地区氧化铝周度开工率较前一周回升6.9个百分点,主因某氧化铝厂于上周进行技改,现已恢复。现货方面,本周氧化铝现货南北方均有成交,成交价格位于3990元/吨至4050元/吨。当前氧化铝现货供应仍呈现偏紧态势,成交价格重心上移,预计短期内现货价格偏强运行为主。整体而言,氧化铝需求端整体呈现持稳向好态势,检修的氧化铝厂较多,供给端持续受到影响,短期内氧化铝现货供应存在小缺口,氧化铝现货价格偏强运行为主,较前期均有上涨。需持续关注氧化铝厂检修部分产能恢复情况,以及西南地区电解铝厂复产进度。 预焙阳极:预焙阳极价格持平,石油焦价格下跌。截至9月20日,预焙阳极均价为4353.8元/吨,相比于上周持平;中硫石油焦均价为2178.8元/吨,相比于上周下跌1.2元/吨,周环比下降0.1%。  投资建议与行业评级:短期来看,美联储降息落地,幅度超预期;铝价持续上涨,沪铝突破20000元大关,下游采购及库存去化略有放缓,铝锭社会库存维持75万吨以下,随着需求逐步释放,铝价有望进一步上涨。而短期铝土矿供应仍然紧张,几内亚雨季影响逐步显现,氧化铝价格持续上涨,仍然是铝价的支撑,一体化经营的公司将明显受益,关注板块投资机会。长期来看,铝行业长期供给增量有限,而需求仍有增长点,行业或将维持高景气,维持铝行业“推荐”评级。建议关注中国宏桥、天山铝业、中国铝业、神火股份及云铝股份。 风险提示:(1)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;(2)政策管控力度超预期风险;(3)电力供应不足风险;(4)供给增加超预期风险;(5)数据更新不及时的风险;(6)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达预期风险。 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
   【免责声明】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请自担。

【广告】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和讯网无关。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、观点判断保持中立,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。邮箱:news_center@staff.hexun.com

发表评论